京剧(唐派)传承人周仲博:择一事,终一生

2022-07-26 20:44:49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长按二维码,关注《你好京剧》

点击链接(《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简介),关注《早安京剧》其他公众号


周仲博指导年轻演员,复排传统唐派京剧《二子乘舟》。

周仲博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唐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博1925年出生于京剧世家,其父周凯亭、兄长周少楼都是当时的武生名角。他5岁学艺,7岁登台,曾与著名演员金少山、吴素秋、李多奎等同台演出,参演的京剧(唐派)剧目有《闹朝扑犬》《未央宫斩韩信》《宗泽》《灞桥挑袍》《二子乘舟》等。他集编、导、演于一身,改编、整理及导演、主演了《血战金沙滩》(上、中、下)和《六国拜相》《未央宫》《闹江州》等剧目。

在笔者参与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采录对象中,周仲博不仅是最年长的一位,也是我们跟踪拍摄时间最长的一位。针对周仲博,我们共整理口述记录31万字,拍摄项目实践及教学传承素材44个小时。在长达8个月的采录期内,我们用镜头逐一记录了这位耄耋老人为京剧传承发展作出的努力,也体会到他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心之切、情之深。

周仲博感慨,从7岁起他就登台演出,9岁时便被冠以“盖神童”的名号挑梁演戏,、旅大市京剧团、沈阳市京剧院,他从未离开过最热爱的京剧舞台。

提到他跟“唐派”的关系,周仲博坦诚地说:“我是最了解唐派艺术的人。”周仲博8岁时与唐韵笙相识,14岁开始跟他配戏。他们都唱文武老生,一出戏经常是周仲博演前半场,唐韵笙演后半场。戏曲讲究习熏悟化,周仲博在“熏”的过程中掌握了唐派的精髓,这也使得他可以真正将唐派京剧传下去。

几十年来,向周仲博学习京剧(唐派)剧目的学生络绎不绝,只要有人登门求教,他都会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唱腔、念白定要逐字逐句指导、一招一式亲身示范。 青年京剧演员衣麟对当年周仲博传授《未央宫》的情形历历在目,他说,当时周先生已是89岁高龄,依然全身心投入到教戏过程中。“我们一老一少每天吃过早饭便开始操练,经常连续五六个小时不休息。”衣麟说,最让他难忘的是学习一个“单腿跪转”的动作。演员跪地,单腿旋转180度,转得要稳,给观众很飘逸的感觉。 周先生跪在地板上,一个漂亮的转身,亲身做了标准示范,这一举动让衣麟又害怕又感动。“在先生转的一瞬间,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真怕老人家有什么闪失,同时我也非常感动,赞叹老艺术家的功力,感受到周先生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衣麟表示。

周仲博退休后,便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完善剧本上来。对《未央宫》《二子乘舟》《闹朝扑犬》等经典剧目反复字斟句酌,改了多个版本。他改编时有自己的原则——不折不扣地保留京剧(唐派)的精华和风格。比如《二子乘舟》,他说,原来这出戏能演4个小时,但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太长了。于是他根据现在观众看戏的习惯进行了删减,将经典之处提炼出来,不仅加快了戏剧节奏,还适应了当今观众的审美。处理那些有代表性的场次时,周仲博却一字不动,如《乘舟》一场集中体现了唐韵笙的经典唱腔“反西皮”,这一场就被完整保留,连细节都完全遵守旧制。

周仲博对剧本的钻研几近苛刻,一丝一毫的细节都不放过。从事戏剧研究的刘新阳回忆说:“有一次我去探望周先生,看到他客厅的沙发上放着一本印着藏獒的画册。他告诉我,他猜想《闹朝扑犬》里的獒犬应该就是藏獒,想从书中找到依据,这样在教戏时就对狗的形状、颜色心里有数。”

在我们访谈期间,有一位忠实的戏迷一直坐在镜头后的小凳子上,默默地关注着我们,她是周仲博的妻子丁淑贤。90岁的丁淑贤说周仲博是“戏痴”,而自己是他一辈子的“戏迷”。年轻的时候,周仲博在台上唱戏,她在下面看;退休了,他改编剧本,她负责誊写;晚年时,学生们来家里学戏,她就坐在旁边默默地听。就这样,他们因戏生情,相扶相伴不觉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



  • 长按二维码,为辛苦的编辑打赏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衡水舞蹈社团